大學生生涯教育,怎麼看
大學生生涯教育
——之始之終 1 傳統的生涯教育是“中觀”的,往往只能指導人“需要或可以如何如何”,但是具體怎麼做、可資參考的標尺是什麼、達到目標的藍圖是什麼,都是抽象的。正如德魯克所說:“無法量化的東西無法管理、無法達成”。通過上面以“終點素質”為藍圖的生涯教育,就可以很好地提供學生一個清晰的個人生涯成長參照系。 小景如願考上心儀的大學,興奮地打開並認真地閱讀錄取通知上每一個字。在錄取通知的第二頁,她看到了一個“生涯發展測試”的說明,她根據流程打開鏈接,用手機完成了一個100多道題的測試。之後,她得到了一個關于個人大學生涯發展的報告,明了當前最大的短板是什麼。然後根據她的專業,以及測試的結果,這個系統還給小景推薦了幾個針對性的微課:關于自己所學專業的學科框架與未來職業發展路徑說明、關于所測試內容在大學生涯方面的思考關于當前生涯短板在大學裡的應對之策。還沒有到大學,大學已經為小景設置好了“可能的大學未來”任務! 高中的時候,老師總說“熬過這段時間,考上大學就“好了”于是大學成了“放松”、“自由”的代名詞。結果帶著無限美好的憧憬來到大學,面對種種的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重新陷入迷茫。研究表明,大學生的生涯自我效能感入學的時候最高,然後一直往下跌,大學後半段開始回升,但無論如何畢業的時候也回升不到入學時的水准。因為我們往往過于理想化估計自己與未來,就導致選擇的失落。其實大學生入職之後的失落也是這個原因。 生涯教育可以成為高中到大學(以及大學到職場)順利過度的利器。就像篇頭的小景同學那樣,學校通過一個針對性的測評,了解小景作為一個大學生的生涯發展短板,然後提供小景做好“如何過好大學”的指導建議,推薦她將來可以參加的學校社團,以及在這些社團要著力磨練/培養自己的哪方面的品質。這個測評報告與微課刺激了小景對即將要上的大學的好奇與渴望。 開學之後,與老師見的第一面,輔導員把精美設計的《個人生涯發展報告》裝在很有設計感的信封裡交到每個學生手裡,並通過班會給學生進行了報告專業分析的講解。這樣,同學對個人的大學生涯發展有了更進一步專業的把握,每個人都暗暗定下了自己的目標以及接下來要做的事。 2 這個“大學前新生生涯發展報告”是江西財經大學2006年最早做起來的一個生涯教育延伸活動,為學生的大學適應、快速進入大學生活狀態,起到了極好的促進作用。目前已經有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長春師範大學等學校做了類似的生涯教育措施,都對學生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那麼,更進一步,如果要問:一個具有專業化成長的大學生,需要主動磨練、提升自己哪些素質呢?似乎立即浮現頭腦的就是類似“忠誠、敬業精神、團隊意識、領導力、溝通能力、激情”的詞匯,但是這些詞匯都代表著本專業的什麼樣的未來職場行為呢? 為此,有一個高校這樣操作:第一步,基于自己當前的培養目標,選定學校認定的優秀畢業生(工作5-10年);第二步,使用專業的勝任力KBEI(key behavior events interview,關鍵行為事件訪談)方法,對這些優秀畢業生進行訪談;第三步,找一些普通的畢業生(工作5-10年)的畢業生進行相同模式的訪談;第四步,提煉優秀者與普通者具有的高頻素質項;第五步,區分優秀者的核心素質項。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什麼是勝任力,這個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的戴維.麥克裡蘭教授于1973年提出,勝任力素質是指能和參照效標(優秀的職場績效)有因果關系的個體的深層次特征,從品質和能力層面論證個體與崗位工作績效的關系。目前稍有規模的企業,都有關于企業內部各個崗位的勝任力素質模型。 這個高校用這一套方法論,把未來優秀畢業生作為一個個的Position(崗位),分析其“勝任力素質模型”,然後用這個模型來指導在校的大學生。這時就可以回答“需要主動磨練、提升自己哪些素質”這個問題了。學校就此,制定出一個“優秀畢業生勝任素質模型”,而且模型裡的每一個素質項都清晰的定義,以及每個素質的層級定義。 比如:針對“進取心”這個素質項:其定義為:具有不滿足于現狀,堅持不懈地向新的目標追求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狀態。渴望有所建樹,爭取更大更好的發展;為自己設定較高的工作目標,勇于迎接挑戰,要求自己工作成績出色。 具體表現為:好勝心(有強烈的好勝心,不甘落後,勇于向未知領域挑戰,以成功的事實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才華)、主動學習(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從而能不斷接受新事物的出現,及時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自我發展(根據組織總的目標,制定個人的發展目標,並為之努力奮鬥)。 3 進取心可以分為4級:第-1級——沒有強烈的好勝心,對事業沒有追求;沒有強烈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對于新事物的興趣不高;沒有明確的個人目標。第0級——有較強烈的好勝心,對事業有一定的追求,敢于向未知領域挑戰;有比較強烈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會及時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職業素養;有較明確的個人目標,並為之奮鬥。 第1級——能夠虛心求教,主動從多種渠道吸收信息;能夠迅速提高業務素質,並成為骨幹;有好勝心,有必勝的信心,主動去學習各方面知識,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對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並能很快地吸收新知識,新技能。 第2級——工作中爭強好勝,制訂高目標,為之奮鬥;不斷地追求完美;具有旺盛的精神,對待任何事物都有良好的工作面貌,謙虛、主動、積極進取、主動好學;勇于接受挑戰,要求自己工作成績出色;對新事物有強烈的求知欲,並學以致用。 這樣,就形成本學校某專業優秀畢業生(5-10年)的素質模型雷達圖: 然後像小景這樣的新生,就可以用這個雷達圖來審視自己當前在這些素質項上的表現。自然了,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在這些素質項上得分的自助測評。而且每一個素質項上,還對應的學校各個選修課、社團、主題訓練營以及學生專題項目,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當前的“素質項短板”就可以主動參與相關的活動。隨著大學生年級的提升,每一年學生都可以對自己的素質項進行自測,隨時了解自己的素質短板,讓大學生涯時刻都在一種“有目標的”確定狀態。 同時,因為每一個素質項是由優秀畢業訪談而來,每個素質項下都有大量的行為樣例,可以成為在校大學生非常有針對性的行為參照系。這樣,大學生就可以非常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生涯內涵積累與成長。 目前,用這樣的方法論進行優秀畢業生勝任力素質模型的大學已經許多。這樣的模型,就具體化成為學生可以有效借鑒的生涯成長標尺。 4 如果把生涯以“以終為始”的原則為要點進行盤點,那麼更完備的一個系統是這樣的: 從入學前開始,即進入“大學生涯發展報告”項目,做好銜接教育;入學後進行“本專業優秀畢業生勝任力素質”測評,定位自己當前的素質(技能與品質)短板;然後學校開展一系列的落地生涯教育活動:相關素質訓練——訓練營、針對性社團活動、實習/踐等。 傳統的生涯教育是“中觀”的,往往只能指導人“需要或可以如何如何”,但是具體怎麼做、可資參考的標尺是什麼、達到目標的藍圖是什麼,都是抽象的。正如德魯克所說:“無法量化的東西無法管理、無法達成”。通過上面以“終點素質”為藍圖的生涯教育,就可以很好地提供學生一個清晰的個人生涯成長參照系。
來源:中國大學生就業